IOCAS-IR

浏览/检索结果: 共9条,第1-9条 帮助

限定条件    
已选(0)清除 条数/页:   排序方式:
水下卷扬装置 专利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专利号: CN201320242181.X, 申请日期: 2013-10-09, 公开日期: 2013-10-09
发明人:  陈永华
Adobe PDF(6409Kb)  |  收藏  |  浏览/下载:269/0  |  提交时间:2014/08/04
所述转轴(205)的两端分别与安装在水下平台上的轴承座(206)转动连接  一种水下卷扬装置  其特征在于:包括压辊装置(1)及零浮力缠绕滚筒(2)  其中零浮力缠绕滚筒(2)包括转轴(205)、轴承座(206)、卷筒(207)及穿心浮球(208)  所述压辊装置(1)安装在水下平台上、并位于卷筒(207)缠绕缆线(3)的圆筒外围  所述转轴(205)由卷筒(207)穿过、并与卷筒(207)连动  压辊装置(1)包括自转动装置(11)、支撑连接架体(12)及公转动装置(13)  所述自转动装置(11)包括自转轴(1105)及压辊外圆筒(1101)  所述穿心浮球(208)位于卷筒(207)内、且套设在卷筒(207)内部的转轴(205)上  自转动装置(11)及公转动装置(13)分别连接于支撑连接架体(12)的两端  该自转轴(1105)安装在所述支撑连接架体(12)的另一端  所述缆线(3)在所述卷筒(207)的圆筒与所述压辊外圆筒(1101)之间  所述公转动装置(13)具有公转轴(1301)  所述压辊外圆筒(1101)套在该自转轴(1105)上、绕自转轴(1105)自转  沿轴向且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收放。  支撑连接架体(12)的一端与公转轴(1301)转动连接  支撑连接架体(12)及自转动装置(11)绕该公转轴(1301)公转  
海中绕缆装置 专利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专利号: CN201320240133.7, 申请日期: 2013-10-09, 公开日期: 2013-10-09
发明人:  陈永华;  任建明;  刘长华
Adobe PDF(4710Kb)  |  收藏  |  浏览/下载:217/0  |  提交时间:2014/08/04
所述转轴(5)的两端分别与安装在水下平台上的轴承座(6)转动连接。  一种海中绕缆装置  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5)、轴承座(6)、卷筒(7)及穿心浮球(8)  其中转轴(5)由卷筒(7)穿过、并与卷筒(7)连动  所述穿心浮球(8)位于卷筒(7)内、且套设在卷筒(7)内部的转轴(5)上  
水下排缆器 专利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专利号: CN201320242173.5, 申请日期: 2013-10-09, 公开日期: 2013-10-09
发明人:  于非;  陈永华
Adobe PDF(2091Kb)  |  收藏  |  浏览/下载:256/1  |  提交时间:2014/08/04
一种水下排缆器  其特征在于:该水下排缆器安装在水下平台上、位于水下平台上卷筒的外围  所述自转动装置(1)包括自转轴(105)及外圆筒(101)  所述水下排缆器包括自转动装置(1)、支撑连接架体(2)及公转动装置(3)  该自转轴(105)安装在所述支撑连接架体(2)的另一端  所述水下平台上的缆线在所述卷筒与所述外圆筒(101)之间  其中自转动装置(1)及公转动装置(3)分别连接于支撑连接架体(2)的两端  所述外圆筒(101)套在该自转轴(105)上、绕自转轴(105)自转  沿轴向且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收放缆。  所述公转动装置(3)具有安装在水下平台上的公转轴(301)  支撑连接架体(2)的一端与公转轴(301)转动连接  支撑连接架体(2)及自转动装置(1)绕该公转轴(301)公转  
一种潮下带大叶藻海草场生态恢复方法 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 专利号: CN201110205743.9, 申请日期: 2012-04-11, 公开日期: 2012-04-11
发明人:  周毅;  刘炳舰;  杨红生;  刘旭佳;  刘鹏;  张晓梅;  张涛;  刘鹰;  张福绥
Adobe PDF(266Kb)  |  收藏  |  浏览/下载:378/0  |  提交时间:2014/08/04
一种潮下带大叶藻海草场生态恢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用粘土和细沙做成一端密封的泥筒  把大叶藻植株的根部固定在小石头上并放入泥筒中  向泥筒中装满细沙并密封泥筒口部  然后把装有大叶藻植株的泥筒投到海中  大叶藻的密度为每平方米50?200棵。  
一种大叶藻种子萌发、幼苗培育及海草场恢复方法 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 专利号: CN201010172154.0, 申请日期: 2011-11-09, 公开日期: 2011-11-09
发明人:  周毅;  杨红生;  刘旭佳;  刘炳舰;  张涛;  刘鹰;  许强;  张明珠;  张福绥
Adobe PDF(384Kb)  |  收藏  |  浏览/下载:342/0  |  提交时间:2014/08/04
一种大叶藻种子萌发、幼苗培育及海草场恢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采集整个大叶藻生殖株的种子  40?50天后即在8月下旬将冷藏保存种子的海水温度以每天升温1~2℃的速度  在普通海水中冷藏待用  升高到18~20℃  从大叶藻种子发芽开始  在18~20℃下持续5?7天  先后在四个培育阶段可以将大叶藻幼苗栽培到适合大叶藻生长的自然海区中  种子将发芽  形成海草场  待用  即实现大叶藻海草场的恢复。  
一种大叶藻移植方法与装置 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 专利号: CN201010620662.0, 申请日期: 2011-08-03, 公开日期: 2011-08-03
发明人:  周毅;  刘鹏;  杨红生;  刘炳舰;  刘旭佳;  刘鹰;  张涛;  许强;  张立斌;  张明珠
Adobe PDF(353Kb)  |  收藏  |  浏览/下载:337/0  |  提交时间:2014/08/04
一种大叶藻移植装置  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设有支架和大叶藻固定栅  大叶藻固定栅安放在支架中  每个支架中安放一个或多个大叶藻固定栅。  
一种简便的大叶藻海草床生态恢复方法 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 专利号: CN201010579218.9, 申请日期: 2011-08-03, 公开日期: 2011-08-03
发明人:  周毅;  刘炳舰;  杨红生;  刘旭佳;  张晓梅;  刘鹰;  张涛;  许强;  张明珠;  张福绥
Adobe PDF(306Kb)  |  收藏  |  浏览/下载:476/0  |  提交时间:2014/08/04
一种简便的大叶藻海草床生态恢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用细绳将大叶藻植株的根部绑在石头上  然后在海区中进行大叶藻栽培  大叶藻的栽培密度为每平方米300?500棵。  
一种海底防侵蚀和促淤系统及其应用 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 专利号: ZL 2007 1 0013922.6, 申请日期: 2009-12-16, 公开日期: 2011-07-13
发明人:  阎军;  范奉鑫;  杨存;  黄健福
Adobe PDF(582Kb)  |  收藏  |  浏览/下载:329/0  |  提交时间:2011/07/13
一种海底防侵蚀和促淤装置 专利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专利号: ZL 2007 2 0019531.0, 申请日期: 2008-01-23, 公开日期: 2011-07-13
发明人:  阎军;  范奉鑫;  杨存;  黄健福
Adobe PDF(606Kb)  |  收藏  |  浏览/下载:186/0  |  提交时间:201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