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of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Ecolo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AS
深海特殊生境趋磁细菌特征及潮间带趋磁细菌与原生生物的互作关系研究 | |
陈思![]() | |
Subtype | 博士 |
Thesis Advisor | 张武昌 |
2023-05-13 | |
Degree Grantor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Place of Conferral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Degree Name | 理学博士 |
Keyword | 趋磁细菌 磁小体 感磁原生生物 铁循环 深海特殊生境 |
Abstract | 趋磁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MTB)是一类具有沿着地磁场磁力线方向定向和游动能力的革兰氏阴性原核生物。它们可以通过严格的基因控制,生物矿化合成具有膜结构的纳米级磁铁矿(Fe3O4,铁氧型)或/和胶黄铁矿(Fe3S4,铁硫型)颗粒(磁小体)作为导航“罗盘”。趋磁细菌被认为是最早能够进行生物矿化和感应地磁场的古老微生物,生物起源的矿化产物单磁畴磁小体是趋磁细菌的标志物,也使趋磁细菌能够比非趋磁细菌富集100倍以上的铁元素,在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有着重要作用。在趋磁细菌驱动的铁循环中,可能涉及两条途径:一是趋磁细菌死亡裂解后释放出磁小体,埋藏在沉积物中成为化石磁小体(Magnetofossils),部分被溶解回到环境中,部分通过弱成岩作用在沉积物中形成铁矿物;二是趋磁细菌被捕食者(原生生物)捕食后,磁小体被消化溶解,形成生物可利用的铁,可被浮游生物利用,从而进入经典食物链。本文依据趋磁细菌参与铁循环中的两条途径,一方面根据趋磁细菌已知的代谢特点和深海极端环境特征,结合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和化石磁小体特点,宏基因组测序数据作为补充,分析趋磁细菌和化石磁小体的多样性和特征,探究其在热液和冷泉两类极端环境中存在的生态学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对自然环境中能够摄食趋磁细菌的原生生物研究,对细胞内磁小体来源进行分析,进一步设计实验验证原生生物与趋磁细菌之间的互作关系,从而明确趋磁细菌在驱动铁元素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在唐印热液区共得到709条趋磁细菌相关序列,按照97%的序列相似性阈值,共聚类到20个OTUs,隶属于脱硫菌门、α-变形菌纲和硝化螺菌门,趋磁细菌相关序列中最多的是多细胞趋磁原核生物。透射电镜观察到三种形状的磁铁矿化石磁小体,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棱柱形、子弹头形和立方八面体形,其中子弹头形比一般环境中的比例高。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共发现121条序列与已知趋磁细菌磁小体功能基因同源,其蛋白序列也具有相同的预测结构域。在热液区趋磁细菌中,多细胞趋磁原核生物很可能为优势类群。 在Formosa冷泉区通过两次测序共得到897条趋磁细菌相关序列,两次测序获得的序列分别分属于163(345条序列)和21(552条序列)个OTUs,隶属于α-变形菌纲、脱硫菌门、硝化螺菌门和η-变形菌纲,大多数序列属于α-变形菌纲趋磁细菌。冷泉区沉积物中发现四种形状的磁铁矿化石磁小体,比例从高至低分别为棱柱形、子弹头形、立方八面体形和八面体形。化石磁小体观察统计结果与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都显示,α-变形菌纲趋磁细菌可能是冷泉区趋磁细菌中优势类群。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热液与冷泉的多细胞趋磁原核生物、硝化螺菌门趋磁细菌与已知趋磁细菌相比具有十分独特的进化地位,同时两个地区的趋磁细菌进化位置更近。热液与冷泉区优势趋磁细菌的种类不同,显示了不同种类对环境的适应,并且趋磁细菌很有可能是了解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潜在模式微生物。 通过磁收集及光学显微镜观察,在青岛汇泉湾潮间带沉积物中发现了多种形态的感磁原生生物,并重点研究了一种感磁纤毛虫。基于18S rRNA 基因序列,初步鉴定该纤毛虫为Uronemella parafilificum HQ。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有2-3种形状的磁小体随机分布在细胞内。X-射线能谱和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表明,这些磁小体是由磁铁矿组成的,并且在相同环境下收集到的趋磁细菌中也观察到与感磁纤毛虫相同形状和成分的磁小体。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感磁纤毛虫与趋磁细菌细胞内的磁小体大小和尺寸分布相似,也说明U. parafilificum HQ可以摄食和消化各种趋磁细菌。这是在潮间带沉积物中首次报道感磁纤毛虫,扩大了对其生境的认识,暗示了它们分布的广泛性。 通过在实验室条件下将趋磁细菌作为饵料加入到鞭毛原生生物(剧毒卡尔藻)的培养液中,利用光学、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与细菌共培养两个小时的藻细胞可以观察到细胞内有红色食物泡,并且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发出趋磁细菌特有的蓝色荧光。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藻细胞内有趋磁细菌的标志物——磁小体颗粒,这说明剧毒卡尔藻捕食了趋磁细菌。并且通过对剧毒卡尔藻生长的记录,发现摄食趋磁细菌可以延长剧毒卡尔藻异养生长活跃的时期,延缓衰退期的到来。进一步实验表明,捕食趋磁细菌可以提升剧毒卡尔藻细胞内外的铁离子浓度,这与其生长率变化显著相关。该研究首次报道了趋磁细菌可以被鞭毛类原生生物捕食,通过提高原生生物细胞内外铁浓度以促进其生长。 本论文通过对深海热液和冷泉区的趋磁细菌及化石磁小体多样性和特征的研究,发现极端生境中趋磁细菌的种类可能与其环境相适应,这为地球早期生物起源进化提供了新线索。海洋趋磁细菌与(纤毛/鞭毛)原生生物的互作关系研究结果开拓了对趋磁细菌生态功能的认识,也为趋磁细菌有助于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推论提供了证据,并为真核生物感磁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MOST Discipline Catalogue | 理学 |
Funding Project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Shandong Joint Fund[U1706208]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Shandong Joint Fund[U1706208] |
Language | 中文 |
Table of Contents | 第1章 绪论 1
|
Document Type | 学位论文 |
Identifier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1224 |
Collection |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
Recommended Citation GB/T 7714 | 陈思. 深海特殊生境趋磁细菌特征及潮间带趋磁细菌与原生生物的互作关系研究[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3. |
Files in This Item: | ||||||
File Name/Size | DocType | Version | Access | License | ||
深海特殊生境趋磁细菌特征及潮间带趋磁细菌(8592KB) | 学位论文 | 暂不开放 | CC BY-NC-SA |
Items in the repository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Edi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