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CAS-IR  > 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
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杂交鲆(P. olivaceus ♀×P. dentatus ♂)幼鱼高温耐受性研究
柳意樊
学位类型博士
导师李军
2014-0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授予地点北京
学位专业水产养殖
关键词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杂交鲆 耐热性 组织学 酶活 Hsp70
其他摘要    温度是影响鱼类存活、摄食、生长、发育、繁殖等过程的重要环境因子。鱼类对温度的耐受能力决定了其时空分布范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象的频发,水生生物的耐热性研究及耐热品种的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生产价值。然而,有关海水鱼类的耐热性研究还十分有限,耐热性指标也尚无统一的可靠标准。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Temminck & Schlegel,1846)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养殖区域也不断南移。但受到夏季高温期死亡频发的影响,其养殖产业屡受损失。大西洋牙鲆(Paralichthys dentatus L.,1766)是大西洋海岸的重要渔获种,具有更好的高温耐受性。两者的杂交子一代P. olivaceus ♀ × P. dentatus ♂(以下简称杂交鲆)继承了亲本优良的经济性状,同时表现出生长快、耐高温的特性。为了比较高温对褐牙鲆和杂交鲆的影响,阐明杂交鲆优于亲本的耐热性状,同时丰富海水鱼类耐热性研究,充实种间杂交遗传理论,为相关耐热性育种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从组织水平、生理生化和hsp70基因表达量的水平研究了高温对褐牙鲆各个组织的结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溶菌酶(LZM)、丙酮酸激酶(PK)的相对活力(相对含量)和hsp70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升温模式下,褐牙鲆和杂交鲆鳃组织结构的变化,SOD、过氧化氢酶(CAT)、GSH、LZM和PK相对活力的变化,以及hsp70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差异。同时还克隆、比较了褐牙鲆、大西洋牙鲆、杂交鲆hsp70/hsp90基因的cDNA序列,对29℃下三者的SOD、GSH、LZM和PK相对活力,以及hsp70/hsc70/hsp9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进行了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褐牙鲆不同组织对高温(32℃)的响应程度不同。肝、肾和鳃组织的结构在高温下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如组织水肿、上皮位移或破裂、细胞坏死等。与氧化应激、免疫反应和能量代谢相关的酶活力检测发现,褐牙鲆的肝组织中SOD、GSH和LZM都有相对较高的表达。高温热胁迫下,不同组织的hsp70表达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先升高后下降。我们发现hsp70表达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大致有两个:2h和6h,并依据这个特点,把研究的组织分为两组,2h组包括脾、肝、鳃和肾,6h组包括肠、胃、肌、心和脑。通过各个组织hsp70表达量差异的横向比较,发现对照组中脑和鳃是hsp70表达较丰富的组织,高温胁迫条件下,肝、鳃和肌是hsp70表达量升高最显著的组织,分别对应1h、2h和6h(及12h)。
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学研究中表现出最多症状的组织(肝、肾和鳃)都在2h达到hsp70表达量的峰值,其中的肝和鳃的hsp70表达量变化尤为显著,且肝组织中酶的相对活力变化也较显著。由此我们提出,鳃和肝是研究高温对海水鱼类影响时理想的备选组织,相关的结论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慢性升温模式下,褐牙鲆在29℃和32℃时累计存活率显著低于杂交鲆;其鳃组织在高温下破坏严重;与氧化应激、免疫反应及能量代谢相关的酶(SOD、CAT、LZM和PK)的相对活力波动剧烈,在29℃和32℃附近基本都发生下降;hsp70基因表达量也在29℃和32℃时显著升高,且上调幅度显著高于杂交鲆,与这两个温度下的死亡爆发和组织损伤相对应。我们的研究发现,褐牙鲆对29℃和32℃的高温更敏感。
相比之下,杂交鲆的累计存活率更高,在高温胁迫下其鳃组织的结构也相对保持得更完整,酶的相对活力变化不显著,hsp70的表达上调得更晚,上调幅度相对低于褐牙鲆,且在29℃后有适应后回落的趋势。这些结果都反应了其对高温可能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至此我们总结并提出,高温不耐受种对高温的敏感性在多个层面都有所表现,如高死亡率、组织结构的严重破坏、酶活力的剧烈变化、hsp70基因的首先响应和大幅上调。与之对应的就是耐高温种在升温过程中于各个层次表现出的相对优势和稳定性。
3) 通过不同温度梯度(26、29和32℃)的急性升温模式实验我们发现:杂交鲆的累计存活率均高于褐牙鲆,在极端高温32℃下其死亡的发生(4h)和死亡的爆发(12h)均晚于褐牙鲆(1.5h,4h);其鳃的结构相对保持得更完整,而褐牙鲆鳃的呼吸表面的破坏更严重;SOD、GSH、LZM和PK相对活力的变化基本反映了褐牙鲆和杂交鲆在极端高温(32℃)下,抗氧化能力和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下降,同时伴随着能量支出的增加;两者的hsp70表达量在热刺激后0.5h就检测到显著升高,相比之下,褐牙鲆hsp70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比杂交鲆更剧烈和持久,具体表现在更快的hsp70响应速度和更高的响应强度,以及更慢的回落速度。我们发现,急性升温模式和慢性升温模式所得结果具有一致性,反应了杂交鲆更好的耐热性,但两者相比,在慢性升温模式下杂交鲆的耐热性优势更明显。
4) 通过克隆褐牙鲆、大西洋牙鲆和杂交鲆hsp70和hsp90基因cDNA全序列及序列分析发现,三者的hsp70/hsp90基因高度保守,克隆所得的hsp90序列更接近hsp90-β。
通过29℃热胁迫条件下,褐牙鲆、大西洋牙鲆和杂交鲆有关氧化应激、免疫反应和能量代谢的酶的相对活力研究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发现:随着热胁迫时间的增长,SOD、GSH、LZM和PK的相对活力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且三者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尤其在SOD、LZM中的变化趋势较明显,变化曲线呈“M”型,类似于慢性升温模式下SOD和LZM的变化趋势。褐牙鲆、大西洋牙鲆和杂交鲆的hsp70/hsc70/hsp90基因表达量随着热胁迫时间的增长都发生了变化,hsp70基因表达量先升高后下降,而hsc70/hsp90基因表达量变化曲线呈“M”型,且hsc70/hsp90基因表达量变化的剧烈程度明显低于hsp70。结合前文慢性升温模式和急性升温模式的研究结论,我们认为hsp70是海水鱼类耐热性研究中较理想的指标。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079
专题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柳意樊. 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杂交鲆(P. olivaceus ♀×P. dentatus ♂)幼鱼高温耐受性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9124KB) 限制开放CC BY-NC-SA浏览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柳意樊]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柳意樊]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柳意樊]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杂交鲆(P. olivaceus ♀×P. dentatus ♂)幼鱼高温耐受性研究-柳意樊.pdf
格式: Adobe PDF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