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CAS-IR  > 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西南印度洋脊中段岩浆-构造动力学模式(49°~51°E)——来自精细地形数据的研究
梁裕扬
学位类型博士
导师李家彪
2014-0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授予地点北京
学位专业海洋地质学
关键词西南印度洋脊 超慢速扩张 地形地貌 不对称扩张 岩浆-构造 热点 不均一地幔
其他摘要    洋中脊是全球地质演化中最重要的构造单元之一。超慢速扩张洋脊一般是指全扩张速率小于20mm/a的大洋中脊,其长度约占全球洋中脊的36%,是全球洋中脊的重要组成部分。超慢速扩张洋脊总体岩浆供应不足,但趋于集中作用,使得岩浆洋壳在沿轴方向具有不连续性和不均匀性,表现为离散的火山中心,火山中心之间为较薄洋壳甚至出露地幔橄榄岩;构造拉张作用在海底扩张中所起的作用则变得相对重要,强烈的构造拉张使得岩浆洋壳在扩张方向上具有不连续性和不均匀性,表现为在拆离断层的作用下出露下地壳或者上地幔。超慢速扩张洋脊独特的岩浆、构造活动,使其在地形地貌、地球物理场、岩石地球化学上都与较快速扩张的洋脊表现出本质的差别,它的扩张方式是对传统海底扩张模型的补充修正,因此成为当今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西南印度洋脊(SWIR)扩张速率仅为14~16mm/a,是研究超慢速扩张洋脊的理想场所,但是由于其偏远的地理位置,相对于大西洋中脊(MAR)、东太平洋海隆(EPR),调查研究程度较低。SWIR中段的Indomed-Gallieni洋脊段,地形上表现为轴部高地,广泛分布的火山说明了其火山成因,低剩余地幔布格重力异常(RMBA)指示了较厚的洋壳,尤其是27洋段(根据(Cannat等,1999)分段及命名)50.5°E附近,OBS探测初步反演表明洋壳厚度达8~10km,说明此处具有十分充分的岩浆供应。该洋段的地质现象非常丰富,十分具有科研价值。首先,27洋段地形上缺失轴部裂谷,轴部为火山喷发高地所占据;其次,28洋段轴部以南,地形地貌、OBS反演,都发现存在一处基底拆离带,约有40km2的下地壳或者上地幔出露洋底,即大洋核杂岩(OCC);再者,在28洋段以南37°47′S、49°39′E位置,还发现了首个超慢速扩张洋脊上高温热液活动喷口。这些现象引出一系列的科学问题。在岩浆供应不足的超慢速扩张洋脊,为何能发育火山成因的轴部地形高地?是受到了什么因素的影响?岩浆供应的增加,对原本岩浆供应不足的超慢速扩张洋脊的扩张演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岩浆供应如此强烈的情况下,为何还能发育指示强烈构造拉张的拆离断层?拆离断层和热液喷口的位置如此接近,是巧合还是存在某种联系?
    为讨论以上问题,本文利用我国大洋DY115-21航次第6航段采集的SWIR (49°~ 51°E)全覆盖高精度多波束地形资料,主要应用构造地貌学的方法,并结合该地区OBS、重力、磁力等地球物理资料,就该洋段的岩浆与构造演化展开了探讨。主要得出以下一些认识。
    28、29洋段在轴部不对称深断层的控制之下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扩张,北翼为古火山脊增生带,轴部火山建造主要向北翼迁移;南翼构造拉张作用强烈,地貌上可观察到大量断块,拆离断层可能大量存在,28洋段以南的OCC便是拆离断层作用的产物,且该拆离断层的影响范围向西延伸更远,热液喷口的位置也在影响区之内,很可能是该拆离断层为热液喷口的发育提供了物质与能量的通道。
    轴部地形随海底扩张向翼部迁移,通过地貌的相似性,认为北翼的火山地貌是轴部火山脊(AVRs)在翼部的遗迹,较光滑的地形则是非转换不连续带(NTDs)在翼部的遗迹。然而,北翼这种地形分区的展布方向偏离了扩张方向,这说明轴部发育AVRs的位置是在随时间变化的,进一步说明轴部深部岩浆集中的位置是在发生变化的。从北翼地形展布分析,研究区岩浆集中的位置在向西迁移。
    从28、29洋段轴部脊槽相间、雁列式排列的地形特征来看,其岩浆作用模式属于超慢速扩张洋脊岩浆总体供应不足情况下的岩浆集中作用的模式。从北翼古火山脊增生带被大断裂分期情况来看,该区岩浆作用应该存在岩浆供应由多至少的周期,岩浆供应多时轴部成脊,少时由构造作用将其拆分运移;28、29洋段这种周期大概为1.5Ma。27洋段以轴对称的若干组共轭隆起,说明岩浆供应也存在由多至少的周期,但可能由于27洋段总体具有更大的岩浆通量,这种岩浆供应周期的表现形式与28、29洋段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火山建造裂离方式、岩浆供应周期长短以及构造活动强烈程度的不同。
    一次岩浆增强事件在10~8 Ma时开始影响Indomed-Gallieni洋段,建造了该洋脊段轴部地形高地。然而现今受该事件影响的区域仅局限于轴部缺失裂谷的27洋段,4Ma以来,Indomed-Gallieni段其余部分很可能如28、29洋段一样,已经恢复到岩浆供应不足的超慢速扩张洋脊的状态,这也是该区构造活动强烈的原因。在此之前,该洋段的很大部分都可能经历了如目前27洋段的演化状态。27洋段为目前仍受岩浆增强事件影响的唯一区段,超慢速扩张速率下表现出较快速扩张洋脊的扩张特点,但其岩浆活动的强度和范围也在逐渐减小,该岩浆增强事件可能已处于寿命末期。通过地形地貌、地球物理场、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其他分析,认为这次岩浆增强事件并非由于受Crozet热点影响,有可能是源自不均一地幔导致的局部岩浆增加。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076
专题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梁裕扬. 西南印度洋脊中段岩浆-构造动力学模式(49°~51°E)——来自精细地形数据的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西南印度洋脊中段岩浆-构造动力学模式(4(9683KB) 限制开放CC BY-NC-SA浏览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梁裕扬]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梁裕扬]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梁裕扬]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西南印度洋脊中段岩浆-构造动力学模式(49°~51°E)——来自精细地形数据的研究-梁裕扬.pdf
格式: Adobe PDF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