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CAS-IR  > 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南海北部内波特征研究及机理分析
蔺飞龙
学位类型博士
导师侯一筠
2014-0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授予地点北京
学位专业物理海洋学
关键词南海北部 内孤立波 内潮 近惯性内波 台风
其他摘要    波是海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对海洋的混合、大尺度能量的耗散和营养物质的输送以及热盐环流等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南海北部地形复杂,是内潮和孤立波频发的海域,然而目前对南海内波的研究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集中在东沙岛和台湾岛之间的海域,很少有研究涉及到东沙的西南海域。尽管SAR 图像的观测已经包括到了东沙西南的海域,然而孤立波的垂向结构需要高的时间分辨率获得,这是遥感图像不能够满足的。由于该区域受到东沙地形阻挡这样特殊性,我们对该区域的孤立波演变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本研究中,我们基于2011 年8 月29 日到10 月10 日在东沙群岛的西南方向和吕宋海峡以西的两套潜标,对海流、压力和温度进行了分析,关注东沙群岛西南方向孤立波的出现频率和受地形作用发生的折射;探讨分析了台风过程对孤立波的生成和演变的影响方式;基于2008 年9 月15 日至2009 年6 月16 日在东沙群岛的流速观测,给出了该区域内潮的季节变化特征;分析台风期间近惯性波动与内潮的相互作用,用实测数据揭示了以上两种频率波动的作用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东沙群岛西南方向频繁出现孤立波,孤立波集中出现的时间是9 月的月初、月中和月末三个时间段,时间段之间存在6 天左右的“无波期”,每个时间持续时间大约为6 天;月初的孤立波振幅较大,而在月中和月末振幅明显变小;结合吕宋海峡以西的潜标,我们发现东沙西南的孤立波源地也是吕宋海峡的Batan 群岛;与东沙东北部的孤立波相比,该区域依旧存在Ramp(2004)提到的a 波和b 波,但是受东沙地形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折射。
2、孤立波观测期间的两组潜标处均有强台风经过。吕宋以西潜标处孤立波出现时间对应台风到达时间,强风对吕宋海峡的潮流加强作用促进大振幅的孤立波生成;在东沙群岛西南方向的观测中,孤立波集中出现在台风离开后,强风生成的近惯性内波和当地内潮叠加而成的高阶斜压模态为主背景波动形成的强剪切促进了孤立波的最终破碎。
3、近惯性内波和内潮在陆架的相互作用使得低频能量波动向高频fD1(周期14.2 小时)和fD2(周期8.9 小时)波动转移,南海北部台风频繁,台风过程引起的强近惯性内波更加促进长波能量的耗散;fD1 和fD2 的能量在垂向的分布不同于内潮频波动,即垂向分布不连续;fD1 和fD2 位置主要受近惯性内波垂向剪切的影响;近惯性内波的强剪切和强内潮共同促进fD1和fD2 的生成。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073
专题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蔺飞龙. 南海北部内波特征研究及机理分析[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南海北部内波特征研究及机理分析-蔺飞龙.(12235KB) 限制开放CC BY-NC-SA浏览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蔺飞龙]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蔺飞龙]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蔺飞龙]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南海北部内波特征研究及机理分析-蔺飞龙.pdf
格式: Adobe PDF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