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CAS-IR  >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我国海区浮游纤毛虫的时空分布
于莹
学位类型博士
导师肖天 ; 张武昌
2013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专业海洋生态学
关键词纤毛虫 时空分布 黄海 东海 南海
摘要海洋浮游纤毛虫个体微小,是一类广泛存在的、营浮游生活的纤毛虫,主要隶属于旋毛纲 (Spirotrichea Bütschli, 1889)下的寡毛亚纲 (Oligotrichia Bütschli, 1887/1889)及环毛亚纲 (Choreotrichia Small & Lynn, 1985);主要分为无壳纤毛虫及砂壳纤毛虫两大类。纤毛虫是微型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摄食pico-和nano-级浮游生物,同时又被中型浮游动物和鱼类幼体所摄食,因此是连接微食物环和经典食物链的重要中介,在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海区逐渐开展了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研究。我国研究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纤毛虫生态学,目前已经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进行了调查。渤海纤毛虫生态学的研究较少;黄海纤毛虫生态学的研究较多,且多集中在南黄海,北黄海缺乏;东海纤毛虫生态学的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东海陆架区;南海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海域。 本论文第一部分内容是研究黄海、东海及南海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积累我国海区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长时间序列的数据;第二部分内容是探讨黄海、东海和南海纤毛虫的分布与物理过程的耦合关系,为浮游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第三部分内容是在北黄海大连近岸及南海北部湾首次进行纤毛虫分布的基础研究,补充这些海区的数据。 北黄海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獐子岛海区开展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周年调查。纤毛虫的平均丰度为3208±2828 ind L-1;平均生物量为3.73±3.55 μg C L-1。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12属23种,其中拟铃虫属种数最多。纤毛虫水体丰度在春季和秋季达到峰值,纤毛虫水体生物量在春季和夏季达到峰值。无壳纤毛虫粒级春季较大,夏秋较小。砂壳纤毛虫丰度占纤毛虫丰度的比例平均为6.6±10.2%,夏季较高,秋季较低。 2011年4、8、10月及2012年1月在桑沟湾开展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调查。纤毛虫的平均丰度为7552±10979 ind L-1;平均生物量为4.79±5.77 μg C L-1。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8属27种,其中拟铃虫属种数最多。纤毛虫的丰度春季最高,冬季最低;生物量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无壳纤毛虫粒级夏季较大,冬季较小。砂壳纤毛虫丰度占纤毛虫丰度的比例平均为16.3±21.9%,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南黄海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分布与水团的关系 2006—2007年在南黄海开展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周年调查。纤毛虫的平均丰度为813±1233 ind L-1;平均生物量为0.73±1.02 μg C L-1。纤毛虫水体丰度有两个峰值,分别在春季和夏季,水体生物量只有一个峰值,出现在春季。纤毛虫群落的粒级组成春季和冬季较大,夏季明显较小。砂壳纤毛虫丰度占纤毛虫丰度的比例平均为15.8±28.6%,春季和秋季较高,夏季较低。 纤毛虫丰度、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在三种水团中的分布有明显差异。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在近岸水团中显著高于黄海暖流水团和黄海冷水团;砂壳纤毛虫丰度占纤毛虫丰度的比例在近岸水团中明显低于其它两种水团。冬半年黄海暖流入侵时,在黄海暖流与近岸水的界面往往形成温度锋,纤毛虫丰度的高值经常出现在温度锋附近;夏半年黄海冷水团形成,在近岸混合水体和中部层化水体的界面往往形成潮汐锋,纤毛虫丰度往往在潮汐锋附近出现高值。 东海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及长江冲淡水对其分布的影响 2011年5、8及11月在东海陆架区开展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调查。纤毛虫的平均丰度为1409±2048 ind L-1,平均生物量为1.97±3.64 μg C L-1。三个季节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28属64种, 拟铃虫属种类最多。纤毛虫丰度夏季最高,春季最低;纤毛虫生物量夏季最高,秋季最低。春季纤毛虫粒级较大,秋季和夏季粒级较小。砂壳纤毛虫丰度占纤毛虫丰度的比例平均为28.1±29.7%,秋季最高,夏季最低。 三个季节表层纤毛虫丰度和粒级组成的水平分布模式不同,春季长江冲淡水中的纤毛虫丰度比外海水中的略大,夏季长江冲淡水中的纤毛虫丰度远远大于外海水中的,秋季外海水中的纤毛虫丰度远远大于长江冲淡水中的;三个季节纤毛虫群落的粒级在长江冲淡水中均较外海水中的大。 南海北部纤毛虫的分布与物理环境的耦合 2009年冬季和夏季在南海北部开展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调查。冬季和夏季纤毛虫的平均丰度分别为486±484 ind L-1和809±1008 ind L-1;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84±3.26 μg C L-1和1.96±3.80 μg C L-1。冬季砂壳纤毛虫很少检出,夏季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14属22种,冬季和夏季砂壳纤毛虫丰度占纤毛虫丰度的比例分别为1.7%和22.6%。 受珠江冲淡水、上升流及沿岸流的影响,冬季和夏季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均呈现由近岸向远岸降低的趋势,且珠江口外断面的水体平均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均明显高于海南岛东部断面。冬季和夏季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点不同,冬季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在水体的次表层较高;夏季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总体上在表层或中层出现高值。 我国其它海区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调查 2010年7、8月在北黄海大连近岸海域开展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调查。7月纤毛虫的平均丰度为5107±4451 ind L-1,平均生物量为10.17±9.06 μg C L-1。8月浮游纤毛虫的平均丰度为7894±7212 ind L-1,平均生物量为15.24±18.49 μg C L-1。7、8月航次中分别鉴定出砂壳纤毛虫17和21种,其中拟铃虫属种类最多。Tintinnopsis corniger Hada, 1964为中国海区的新记录种。7、8月砂壳纤毛虫丰度占纤毛虫丰度的比例分别为19.0±21.6%和13.0±16.1%;砂壳纤毛虫生物量占纤毛虫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58.2±33.0%和42.6±33.2%。 2009年夏季在南海北部湾两个断面开展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调查。纤毛虫的平均丰度为521±369 ind L-1,平均生物量为0.63±0.54 μg C L-1。两个断面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特点不同。与大陆沿岸平行的A断面水体平均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近岸较低、湾中部较高;与大陆沿岸垂直的B断面水体平均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近岸较高、湾中部较低。纤毛虫在A断面水体中的垂直分布较均匀,在B断面主要分布在15 m层以浅。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13属20种,拟铃虫属种类最多。砂壳纤毛虫丰度占纤毛虫丰度的比例平均为30.2±36.2%。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7863
专题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于莹. 我国海区浮游纤毛虫的时空分布[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我国海区浮游纤毛虫的时空分布-于莹.pd(10241KB) 限制开放CC BY-NC-SA浏览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于莹]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于莹]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于莹]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我国海区浮游纤毛虫的时空分布-于莹.pdf
格式: Adobe PDF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