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CAS-IR  >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环境影响分析
张迎秋
学位类型硕士
导师线薇薇
2012-05-18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专业海洋生态学
关键词长江口 鱼类群落 环境影响
摘要根据2004—2011年长江口近海鱼类资源调查数据,探讨2004-2007、2009-2010、2011年三个时间段长江口鱼类群落的结构特征,运用群落生态学分析方法量化鱼类群聚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通过与长江口八十年代及1998—2002年历史资料对比分析,探讨三峡工程蓄水前后长江口鱼类群落的变异特征,解析长江口鱼类群聚结构对河口来水来沙变化的响应机制。 2004年和2007年春季航次共捕获鱼类生物9目25科36种,其中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黄鲫(Setipinna taty)、鳀(Engraulis japonic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鲐(Scomber japonicus)为优势种。2004—2007长江口近海鱼类存在4个生物群聚:以鲐(Scomber japonicus)为特征种的南部高温型、以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为优势种的南部低温型、以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为代表的北部高温型和以黄鲫(Setipinna taty)占绝对优势的北部低温型。影响2004—2007长江口海域鱼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深、底层总磷、表层悬浮体含量、底层盐度和表层温度。其中,水深、盐度和悬浮体含量驱动鱼类群聚空间变异,温度驱动了时间变异。与1999—2001年相比较,2004—2007年长江口鱼类群落变异显著,鱼类资源种类数量和生物量减少,优势种亦发生演替;水深、盐度、温度变异对鱼类群聚分布保持影响力,水域悬浮体含量成为鱼类群聚空间变异重要驱动因素。 2009年和2010年春季共捕获鱼类12目30科42种,主要优势种是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黄鲫(Setipinna taty)和银鲳(Pampus argenteus)。2009年与2010年长江入海径流和泥沙变化带来的河口环境响应,驱动了河口近海鱼类群聚结构变异。2009年春季受底层盐度、表层总磷和叶绿素梯度限制,长江口鱼类群落形成4个群聚类型:(1)以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和刀鲚(Coilia nasus)为指示种,河口种类聚居的近岸水域;(2)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指示种,底层鱼类集中分布的外海水域;(3)以单指虎鲉(Minous monodactylus)和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为指示种,上层鱼类栖息的中部水域,初级生产力水平最高;(4)鳀(Engraulis japonicus)分布区,表层盐度最高中部偏南水域。2010年入海径流和泥沙量的增加,河口鱼类群聚从营养和盐度限制转为悬浮体含量空间限制,形成3个群聚单元:(1)以黄鲫(Setipinna taty)和粗蜂鲉(Vespicula trachinoides)为指示种,盐度最低悬浮体含量最高的北部近岸区,河口鱼类聚居地;(2)以银鲳(Pampus argenteus)和黄鮟鱇(Lophius litulon)为指示种,盐度较高、表层悬浮体含量较高的北部远岸区,上层鱼类栖息场所;(3)以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指示种,水深、盐度和初级生产力都最高的南部水域,底层鱼类和游泳鱼类主要分布区。 2011年春季航次共捕获鱼类9目25科36种,优势种是凤鲚(Coilia myst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群落分布主要受表层盐度和底层温度影响,形成3个群聚分区:(1)以凤鲚(Coilia mystus)为指示种,水温和盐度最低,悬浮体和营养盐含量较高的的近岸区;(2)以粗蜂鲉(Vespicula trachinoides)为指示种,中等盐度、温度,pH和底层化学耗氧量较高的北部远岸区;(3)以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为指示种,水温和盐度较高的南部远岸区。2011年秋季共捕获鱼类9目29科43种,优势种是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银鲳(Pampus argenteus)和黄鲫(Setipinna taty)。主要受水深、底层总磷和底层温度影响,形成三个群聚分区。三个群聚分区分别是:(1)以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为指示种,水深最浅,盐度较低,营养盐和悬浮体含量较高的北部近岸区;(2)以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为指示种,中等水深、盐度,较高pH和底层化学耗氧量的中部近海区;(3)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指示种,水深和盐度都最高的南部近海区。 与八十年代和21世纪初相比,2011年鱼类群落发生显著变异,主要表现为鱼类种类数量减少、优势种明显更替、资源量显著下降,尤其以秋季长江口鱼类群落变化更为剧烈。长江口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并影响长江口鱼类群落时空变异。春季,1986、2001和2011年间鱼类群落差异显著,底层悬浮体、底层溶解氧和底层pH是影响鱼类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底层悬浮体和底层溶解氧共同驱动了时间变异,底层pH与底层温度共同驱动了空间变异。秋季,水温、底层悬浮体和叶绿素a是影响1985、2000和2011年鱼类群落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7858
专题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迎秋. 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环境影响分析[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环境影响分析-张迎秋.(4396KB) 限制开放CC BY-NC-SA浏览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迎秋]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迎秋]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迎秋]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环境影响分析-张迎秋.pdf
格式: Adobe PDF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