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CAS-IR  >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夏冬季中国近海今生颗石藻及其钙化作用速率研究
栾青杉
学位类型博士
导师孙军 ; 陈雪忠
2010-05-27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专业海洋生态学
关键词颗石藻 浮游植物 钙化作用 颗粒无机碳 雨率 南海 东海
摘要颗石藻是海洋浮游植物功能群中一类重要的钙化生物类群,同时也是海洋中生源无机碳的主要来源,其通过光合作用(有机碳泵)和钙化作用(碳酸盐反向泵)两个过程,将海水中的溶解无机碳(DIC)转化为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无机碳(PIC)。本研究基于2009年冬季(2月11日至21日)在南海北部进行的断面调查,以及2009年夏季(7月18日至8月31日)在南海、黄东海进行的大面调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海水叶绿素α含量;浮游植物丰度和碳生物量;颗石藻丰度、碳生物量和颗石粒方解石(CaCO_3)含量;颗粒碳库(Phyto-C、POC、PIC);钙化速率(pPIC)和固碳速率(pPOC);温度、盐度、营养莓等参数。海水叶绿素α含量使用荧光法进行测定;浮游植物丰度和碳生物量采用 Utermohl倒置显微镜和细胞体积转化法;颗石藻丰度和碳生物量采用偏光显微镜方法;颗石粒方解石含量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颗石粒体积转化法;POC测定使用CHN分析仪进行;PIC测定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进行;钙化速率和固碳速率采用~(14)C微扩散法进行;温盐采用CTD实时监测;营养盐使用自动分析仪进行。对叶绿素α含量、浮游植物群落、颗石藻群落、颗石粒CaCO_3、颗石藻和方解石通量进行研究后发现:2009年夏季调查期间,叶绿素α高值主要出现在海水上混合层(SML)以下,南海叶绿素α含量为0.401±0.322 mg m~(-3),东海0.696±0.669 mg m(-3),黄海0.751±0.525 mg m~(-3)。南海总浮游植物丰度平均1.39×10~4 cells/L,高值为硅藻的柔弱伪菱形藻 (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控制,东海平均7.72×10~3 cells/L,高值为硅藻的角毛藻(Chaetoceros spp.)控制,黄海平均 8.41×10~3 cells/L,高值为甲藻的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控制。颗石藻优势种主要为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和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Dceanlca)。南海总颗石藻丰度为4.24±5.61×10~3 cells L~(-1) (2009年冬季为40.9± 37.0×10~3 cells L~(-1),是夏季的近十倍),黄东海为8.41±7.95×10~3 cells L~(-1)。南海颗石粒CaCO_3含量平均51.9±50.5 mg m~(-2),黄东海为77.2±81.4 mg m~(-2)。南海总颗石藻现存量为286.0±273.2×10~6 cells m~(-2),黄东海为506.4±527.4×10~6 cells m~(-2)。南海总颗石藻通量为9.7±9.0×10~6 cells m~(-2) d~(-1),黄东海为20.7±15.7×10~6 cells m~(-2)d~(-)。南海总方解石通量为1.80±1.70 mg m~(-2) d~(-1),黄东海为3.08±2.33 mg m~(-2)d~(-1)。对颗粒碳库、钙化速率和固碳速率进行研究后发现:2009年夏季调查期间,南海浮游植物碳(Phyto-C)为24.8±30.2 mmol m~(-2),黄东海为83.4±112.0 mmol m~(-2)。南海POC为382.6±139.6 mmol m~(-2),黄东海为431.4±136.2 mmol m~(-2)。南海PIC为31.9±21.6 mmol m~(-2),黄东海为53.5±54.3 mmol m~(-2)。南海pPIC平均 6.48±3.19μmol C m~(-3) d~(-1)(5.43±1.77 mg C m~(-2)d~(-1)),黄东海平均9.95±5.53~μmol C m~(-3) d~(-1) (6.17±2.75 mg C m~(-2)d~(-1))。南海pPOC平均0.402±1.457 mmol C m~(-3)d~(-1) (291.7±397.1 mg C m~(-2)d~(-1)),黄东海平均0.736±0.890 mmol C m~(-3)d~(-1)(468.7± 375.6 mg C m~(-2)d~(-1))。对基于C吸收的生长率、C库的周转、钙化对海洋C固定的贡献、雨率 (pPIC:pPOC)动态进行研究后发现:2009年夏季调查期间,南海μ-PIC为0.018 ±0.008 d~(-1),黄东海为0.016±0.013 d~(-1)。南海μ-POC为0.054±0.043 d~(-1),黄东海为0.093±0.074 d~(-1)。南海μ-PhytoC为0.83±0.52 d~(-1),黄东海为0.63±0.51 d~(-1)。南海τ-PIC为67.9±32.6 days,黄东海为131.1±129.9 days。南海τ-POC为31.9 ±26.0 days,黄东海为21.6±22.9 days。南海τ-PhytoC为1.37±1.20 days,黄东海为4.85±9.86 days。南海颗石藻钙化占到总碳固定的3.5±2.8%,黄东海占到 1.9±1.5%。南海颗石藻有机碳对总有机碳固定的贡献为5.4±4.5%,黄东海为 2.9±2.3%。南海雨率变化在0.002~0.412之间,平均0.067±0.078,黄东海变化在0.003~0.102之间,平均0.034±0.031。综合以上研究,夏季台湾岛东北部黑潮影响区、菲律宾吕宋海峡黑潮上游分支入侵区、东南亚时间序列站(SEATS)以及珠江口与陆架的邻接区,是今生颗石藻群落的主要分布区域。尽管E huxleyi在总颗石藻丰度、现存量、颗石球通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因其细胞体积和颗石粒体积相对较小,因此其在有机碳含量、方解石现存量、方解石通量上的贡献相对较低。相反,细孔钙盘藻 (Calcidiscus leptoporus)、纤细伞球藻(Umbellosphaera tenuis)等颗石粒钙化程度高、CaCO_3含量大的物种对碳的贡献也同样不可忽视。尽管黄东海的颗石藻钙化速率比起南海来有所增加,但是在黄东海,硅甲藻等光合自养生物的初级生产要比南海高很多,因此导致了南海的雨率要显著高于黄东海。同样,尽管钙化速率在垂向上的变化范围不是很大,但是固碳速率随水深增加却急速下降,因此导致了雨率随水深增加而显著升高,高值多出现在近真光层底部的水体中。比较了海洋上层生产与深层输出后发现,上层水体有机碳生产在向深层输出的过程中,再矿化(氧化作用)还是十分显著的,最后只有约0.7%的有机碳生产能够抵达海底。但是方解石的情况却有很大的不同,由于颗石藻(方解石)是最难溶的,即使到达接近海底的深度(~3700 m),也只有~42.2%的方解石溶解,约50%的颗石藻CaCO_3生产埋藏进入海底表层沉积物,从而完成大气CO_2向海洋内部深层的扣押过程。从深层碳输出与表层碳生产之间量上的差异来看,方解石保持在一个数量级水平上,但是有机碳却变化在1-2个数量级上。但是如果单是从碳(C)的角度来看,抵达海底的有机碳与无机碳基本持平,无机碳埋藏占到~54%的总 C埋藏。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7847
专题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栾青杉. 夏冬季中国近海今生颗石藻及其钙化作用速率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栾青杉]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栾青杉]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栾青杉]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夏冬季中国近海今生颗石藻及其钙化作用速率研究-栾青杉.caj
格式: CAJViewer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