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CAS-IR  > 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栉孔扇贝免疫系统发生及母源免疫的初步研究
岳峰
学位类型博士
导师宋林生
2013-04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专业海洋生物学
关键词栉孔扇贝 个体发生 造血相关转录因子 免疫系统 母源免疫
摘要栉孔扇贝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优势品种之一。然而近年来养殖病害频发,特别是扇贝育苗期间苗种的病害问题,严重制约着扇贝养殖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从个体发育早期免疫系统入手,深入研究扇贝免疫系统发生与发育的调控过程及母源免疫的作用机制,探讨提高扇贝苗种免疫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创新苗种养殖方式,是保障扇贝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论文以栉孔扇贝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分析了扇贝造血相关转录因子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免疫分子在扇贝早期发育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初步探讨了扇贝免疫系统发生与发育过程;并研究了母源免疫分子的传递及传代免疫效应,揭示了母源免疫及其传代效应在扇贝发育早期免疫防御中的重要作用。 1. 栉孔扇贝造血相关转录因子结构和功能的鉴定与分析 克隆获得栉孔扇贝造血相关转录因子CfRunt、CfCBFβ和CfGATA基因的cDNA序列。它们分别含有保守的runt同源结构域、CBF_beta结构域和两个ZnF_GATA 锌指结构域,分别属于runx、CBFβ和GATA123家族成员。体外重组蛋白CfRunt和CfGATA均能与特异DNA基序相结合,而CfCBFβ能够显著促进CfRunt的DNA结合活性。鳗弧菌刺激后,栉孔扇贝循环血细胞数量在6 h时显著下降至最低值,48 h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CfRunt和CfCBFβ mRNA的表达分别于6-48 h和6-96 h显著上调,CfGATA mRNA表达于6-12 h时显著下调。CfRunt和CfGATA基因干扰能够引起栉孔扇贝血细胞新生率和循环血细胞数量的显著下降。在CfRunt基因干扰后,LPS刺激能够显著诱导CfRunt mRNA表达,并且血细胞新生率及循环血细胞数量均显著升高;而CfGATA 基因干扰后,LPS刺激未能引起CfGATA mRNA表达、血细胞新生率及循环血细胞数量的显著变化。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造血相关转录因子CfRunt、CfCBFβ和CfGATA在扇贝血细胞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2. 造血相关转录因子在个体早期发育中的时空表达及对菌刺激的响应模式 在栉孔扇贝早期个体发育过程中,CfRunt和CfCBFβ mRNA的表达分别在32细胞期、D形幼虫期或面盘幼虫后期显著升高,而CfGATA mRNA表达在原肠期时达到最大值。整体免疫荧光定位研究发现CfRunt蛋白最早表达于32细胞期的整个胚胎中,随后其分布逐渐特化,分别位于桑葚胚的植物极细胞、原肠胚的中胚层和早期担抡幼虫的腹侧原担抡中。在担抡幼虫早期,CfRunt、CfCBFβ和CfGATA均出现于幼虫原担抡基部两侧对称细胞中。在D形幼虫期CfRunt和CfGATA主要分布于面盘基部两侧细胞,CfCBFβ在面盘基部的表达消失,而在幼虫背侧后部出现一个有造血相关转录因子较强表达的囊状区域。在面盘幼虫中期造血相关转录因子在面盘基部的表达均消失,主要表达于幼虫背侧后部的囊状区域中。鳗弧菌刺激后,担抡、D形和面盘后期幼虫中CfRunt 和CfGATA mRNA的表达分别于6、12或24 h时显著上调;而CfCBFβ 在D形和面盘后期幼虫中的表达分别于12 h时显著下调和上调。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个体发育过程中,扇贝可能经历了两次造血过程,分别发生在早期担抡幼虫原担抡基部的两侧对称细胞中和D形幼虫背侧后部的囊状区域。 3. 免疫分子在个体早期发育中的时空表达及对菌刺激的响应模式 研究发现PRR分子(CfPGRP-S1、CfLGBP、CfLec-1和CfLec-3)和免疫效应分子(CfLYZ和CfLBP/BPI)mRNA分别于担抡幼虫期和D形幼虫期开始大量表达,在随后发育过程中均保持较高表达水平,而CfSOD和CfCAT mRNA表达水平均在面盘幼虫早期时显著升高。整体免疫荧光定位显示PRR和免疫效应分子的表达均最早出现于担抡幼虫原担抡基部的两侧对称细胞或D形幼虫面盘基部两侧细胞中。在面盘幼虫期各分子分布出现差异,PRR分子和CfLBP/BPI主要位于幼虫的面盘、口、食道或胃部,而CfLYZ、CfCAT和CfSOD主要位于消化腺、胃或面盘中。鳗弧菌刺激后,担抡幼虫后期中免疫效应分子在6或12 h时显著上调,在D形幼虫后期,除CfCAT外,其它免疫分子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或下调;在面盘幼虫后期,除CfLGBP显著下调外,其它免疫分子mRNA表达均在6或12 h显著上调。说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扇贝免疫系统最早形成于担抡幼虫原担抡基部的两侧对称细胞中,在D形幼虫时期逐渐发育,到面盘幼虫早期时其发育较为成熟,免疫分子功能性的分布在各个组织中,并具有较完善的免疫应答能力。 4. 母源免疫分子传递及传代免疫效应 研究发现栉孔扇贝卵细胞中CfCu/Zn-SOD mRNA的表达水平最高,其它免疫分子(CfLBP/BPI、CfLGBP、CfLec-3和CfLYZ )mRNA水平相对较低。相比之下,除CfLec-3外,卵细胞中其他免疫分子的蛋白均有较高表达,其中CfCu/Zn-SOD蛋白含量最高。扇贝卵细胞蛋白提取液对大肠杆菌、鳗弧菌和酵母菌具有较明显的凝集和损伤作用,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凝集和损伤作用。用灭活的鳗弧菌对亲贝进行免疫刺激后,除CfLGBP外,其它免疫分子的蛋白表达在扇贝子代卵细胞、胚胎或幼虫中均明显升高,且在卵细胞、4细胞和担抡幼虫期,母源免疫刺激组的抗菌活力和Cu/Zn-SOD活力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鳗弧菌感染试验发现在担抡幼虫和D形幼虫期,母源免疫刺激组扇贝子代的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栉孔扇贝中存在母源免疫分子的传递及传代免疫效应,且它们在扇贝发育早期对病原入侵的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在个体发生过程中,栉孔扇贝经历两次造血过程,免疫系统在担抡幼虫期开始出现,至面盘幼虫早期发育较为成熟。在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母源免疫在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贝类免疫系统发生与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线索,同时也为创新贝类苗种养殖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7784
专题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岳峰. 栉孔扇贝免疫系统发生及母源免疫的初步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栉孔扇贝免疫系统发生及母源免疫的初步研究(6959KB) 限制开放CC BY-NC-SA浏览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岳峰]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岳峰]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岳峰]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栉孔扇贝免疫系统发生及母源免疫的初步研究-岳峰.pdf
格式: Adobe PDF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