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CAS-IR  > 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
镉 、铜分别胁迫虾夷扇贝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
孟晓林
学位类型博士
导师王雷
2013-0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专业水产养殖
关键词虾夷扇贝 蓄积规律 抗氧化防御系统 Rna-seq 差异表达基因
摘要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逐渐严重的海洋污染给虾夷扇贝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生物毒素和持久有机污染物等蓄积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基因组信息资源的缺乏,对于各类海洋污染物,尤其是重金属对虾夷扇贝毒性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相对比较匮乏。本研究利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分别研究了重金属镉(Cd)、铜(Cu)在虾夷扇贝鳃、消化腺组织内的蓄积规律,镉、铜对虾夷扇贝鳃、消化腺组织内SOD、CAT、GPx酶活性的影响,成体虾夷扇贝的全转录组测序及在镉、铜分别胁迫条件下,虾夷扇贝鳃、消化腺组织基因差异表达谱等。主要结果如下1、 镉在虾夷扇贝鳃和消化腺组织的沉积量与胁迫的剂量呈现出了线性相关性,同时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沉积量表现出了曲线变化规律。两组织中最大Cd沉积分别出现在10d,0.2mg/L胁迫组(鳃,134.20ug/g)和14d,0.1mg/L胁迫组(消化腺,109.20ug/g)。鳃组织中镉的沉积量要高于消化腺组织,其相对为虾夷扇贝镉的主要蓄积组织。2、 研究了铜在虾夷扇贝鳃、消化腺组织中的沉积规律,结果表明, 0.025mg/L胁迫组在鳃中最高累积出现在14d(347.55mg/g),0.05mg/L、0.1mg/L胁迫组最高累积均出现在6d,分别为340.72mg/g和302.30mg/g。除0.025mg/L胁迫组外,整体随时间呈曲线变化关系。消化腺组织中,0.1mg/L胁迫组铜累积随时间呈线性关系,最高累积出现在14d(60.88mg/g),而0.025mg/L与0.05mg/L组随暴露时间均表现出曲线变化关系。分析表明,鳃是虾夷扇贝铜的主要沉积部位。消化腺组织对铜的累积不存在浓度依赖性关系,对高铜胁迫累积反应较为敏感。3、 研究了镉胁迫对虾夷扇贝主要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镉胁迫下鳃、消化腺组织内SOD、CAT、GPx活性基本呈现峰值分布。两组织中,0.1mg/L、0.2mg/L胁迫组SOD活性均在胁迫1d时达到最大值,而0.05mg/L胁迫组峰值均出现在3d。对CAT活性研究表明,鳃组织各胁迫浓度组变化趋势与SOD一致,而消化腺组织则随胁迫浓度增加,最高活性分别出现在10d、6d和1d。对GPx活性研究表明,鳃组织中随胁迫浓度升高,活性最高值分别出现在6d、3d和1d,消化腺组织则分别在3d和1d达到最高。SOD是镉胁迫下虾夷扇贝鳃组织内的主要抗氧化酶,而CAT是消化腺组织在镉胁迫条件下的主要抗氧化酶。4、 研究了不同铜胁迫浓度对虾夷扇贝主要抗氧化酶SOD、CAT和GPx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鳃组织各抗氧化酶在胁迫期内均被显著性抑制。消化腺组织中,除0.05mg/L胁迫组对GPx酶活性24h时显著抑制外,0.025mg/L、0.05mg/L胁迫浓度在24h内均可诱导抗氧化酶显著表达,但随胁迫期的延长逐渐降低。0.1mg/L胁迫组各酶活性在胁迫期内显著性抑制。与镉对虾夷扇贝的毒性相比,铜的毒性作用更强,对虾夷扇贝抗氧化防御系统的破坏性更大。5、 通过RNA-Seq技术,对成体虾夷扇贝鳃、消化腺、性腺、闭壳肌、外套膜、肾脏及内脏团组织混合样本进行了全转录组分析,共产生194,839条非冗余读段,其中14,240条读段获得了明确功能注释。同时基于GO分析获得了721个与刺激反应(response to stimulus)相关的转录本。通过KEGG分析,获得了251个包含在13个免疫通路中的转录本。6、 镉胁迫条件下,对虾夷扇贝鳃、消化腺组织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研究。鳃组织中共确认了7,556个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673个基因上调,3,883个基因下调。消化腺组织中共发现3,00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627个,下调基因1,375个。通过代谢通路富集性分析确认了大量与环境胁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7、 铜胁迫条件下,对虾夷扇贝鳃、消化腺组织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研究。鳃组织中共确认3,459个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312个基因上调,2,237个基因下调。消化腺组织中共确认1,71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841个,下调基因877个。通过GO富集性分析,发现了大量铜胁迫条件下与化学物质刺激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转录本。通过KEGG富集性分析,确认了许多虾夷扇贝在受到铜胁迫时免疫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 本研究初步了解了镉、铜对虾夷扇贝的分子毒性作用机制,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海洋污染物对虾夷扇贝的毒性作用机理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虾夷扇贝的全转录组测序数据极大程度的丰富了虾夷扇贝序列数据库,筛选得到的敏感差异表达基因可作为候选基因,构建虾夷扇贝养殖预警预报体系平台,为我国虾夷扇贝的健康、安全养殖做出一定的贡献。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7717
专题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孟晓林. 镉 、铜分别胁迫虾夷扇贝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镉 、铜分别胁迫虾夷扇贝的毒性作用机制研(4051KB) 限制开放CC BY-NC-SA浏览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孟晓林]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孟晓林]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孟晓林]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镉 、铜分别胁迫虾夷扇贝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孟晓林.pdf
格式: Adobe PDF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