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CAS-IR  > 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太平洋北赤道次表层流的结构、变异与机制
杨亚
学位类型博士
导师袁东亮
2020-08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学位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名称理学博士
关键词北赤道次表层流 次温跃层环流 季节至年代际变异 斜压罗斯贝波垂向传播 Argo
摘要

热带太平洋次温跃层环流对于全球海洋大输送带环流和暖池热量的再分配及气候变化等有重要影响,历史上由于缺乏观测数据,全球大洋次温跃层环流研究稀少且远远落后于上层环流研究。近十几年来,随着国际Argo剖面浮标观测计划的实施,大洋次温跃层环流研究逐渐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本文基于太平洋Argo剖面漂流浮标的温、盐剖面观测数据和停留层漂流轨迹数据,结合130°E137°E断面历史走航观测以及五年滑动平均的历史温、盐数据,利用P矢量和相对于Argo停留层速度两种方法计算绝对地转流,使用连续层化海洋环流模式,研究太平洋北赤道次表层流(North Equatorial Subsurface CurrentNESC)的平均结构和季节至年代际变异,并揭示其动力机制。

研究结果发现NESC是一支位于3°N -7°N200 -800 米之间从东到西横跨整个太平洋海盆的流动,平均流速为 2 cm s-1向西。在从东向西流动过程中,流核不断加深同时向赤道靠拢。其水团主要来自北太平洋中层水,并混合部分北次表层逆流NSCC(即所谓Tsuchiya急流)携带的南太平洋高盐水。其东部源头来自东太平洋哥斯达黎加穹顶CRD附近回转形成的西向流。NESC在每年7-9月达到强盛,一直向西汇入到西边界流,并有进入印尼海次表层的迹象。连续层化模式研究显示,NESC的形成机制是由于海洋低阶斜压模态对海表面风应力旋度强迫响应的叠加引起的次表层潜流。NESC具有强的季节变化,并于冬季发生季节性流向反转,其机制受中东太平洋海表面风应力旋度激发的垂向传播的年变化的斜压罗斯贝波控制,而风应力旋度的季节变化主要是伴随热带复合带ITCZ的南北移动产生的。研究还发现,赤道开尔文波和赤道罗斯贝波对NESC季节变化的影响远远小于赤道外罗斯贝波的影响,因而是次要的。NESCEl Niño期间变弱,在La Niña期间显著增强。在过去60年时间里NESC表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变异,在1957-1976年和2000-2016年输运增强,在1977-1999年输运减弱,其变化与对应时间段的风场变化密切相关。

学科门类理学::海洋科学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64795
专题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杨亚. 太平洋北赤道次表层流的结构、变异与机制[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0_博士论文.pdf(12974KB)学位论文 暂不开放CC BY-NC-SA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杨亚]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杨亚]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杨亚]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