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CAS-IR  > 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在深海偏顶蛤环境适应性机制中的应用
梁政委
学位类型硕士
导师张鑫
2019-05-14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学位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关键词化能合成生态系统 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 共生关系 环境适应机制
摘要

   不同于以光合作用为基础进行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沿岸浅海生态体系,深海极端环境存在一种基于化能合成作用的生态系统,其同样孕育着繁茂的生物群落。化能自养微生物作为初级生产者,氧化环境中的硫化氢、甲烷等物质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platifrons是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的优势种,也是深海共生体系研究的模式物种,其通过足丝粘附于自生碳酸盐岩等硬质基底,对海洋环境具有广泛适应性。与浅海贻贝通过过滤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和颗粒有机物获取食物的方式不同,深海偏顶蛤鳃上皮细胞-特化细胞(bacteriocytes)含有大量的共生菌,这些共生菌利用环境中的甲烷、硫化氢、氢气等为宿主提供绝大部分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海洋后生生物与化能自养微生物之间良好的共生关系的建立是深海生物群落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传统技术手段在深海生命过程研究中的不足逐渐凸显,拉曼光谱技术由于其无损的、非接触的原位检测优势,可以提供生物组织、单细胞的分子结构信息、分布特征,为深海生命过程研究打开新的窗户。本文围绕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海冷泉区的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platifrons展开研究,利用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对深海偏顶蛤带菌鳃丝、去共生10周的不带菌鳃丝、甲烷氧化菌、去共生10周深海偏顶蛤的不带菌鳃细胞、深海偏顶蛤以及大连小平岛贻贝足组织分别进行拉曼分析,旨在从生物组织和单细胞水平初步探究深海偏顶蛤的共生关系以及贻贝为应对环境所形成的适应机制。基于拉曼光谱数据对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去共生前后的深海偏顶蛤的鳃丝在形态和组分上发生明显变化。形态上带菌鳃丝相对较肥大饱满,中心腔相对集中,去共生不带菌鳃丝较瘦小,中心腔相对分散;组分上去共生前后拉曼信鳃丝的拉曼信号发生明显变化,甲烷氧化菌的拉曼光谱位于749 cm-1具有高强度遗传信息信号,可能作为筛选甲烷氧化菌的标记图谱。

2)去共生的深海偏顶蛤鳃细胞与常见的生物细胞组分以及形态结构基本相似。拉曼谱图表明鳃细胞组分主要由脂质、蛋白质、核酸等组成,分别以位于789 cm-1DNA特征峰、1006 cm-1苯丙氨酸特征峰、1747 cm-1脂质的特征峰表示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得到鳃细胞的2D拉曼彩色编码图。图像直观地展示了细胞形态结构以及组分分布情况。

3)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platifrons)和大连小平岛贻贝(Mytilus edulis)的足丝表观差异是由贻贝足腺体分布特征决定的,是贻贝对环境的适应性表现。表观上深海贝足丝的粗度约为浅海贝的5.7倍,其外皮表面相对粗糙杂乱且粘附盘较大;足腺体分布特征上深海贝足腺体分布相对分散,浅海贝足腺体分布相对集中。足丝是贻贝足内部腺体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海域贻贝足丝的表观差异的内在原因是其足腺体分布特征的差异,是贻贝为应对不同海域环境的适应机制。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56879
专题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梁政委. 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在深海偏顶蛤环境适应性机制中的应用[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硕士毕业论文.pdf(4567KB)学位论文 限制开放CC BY-NC-SA浏览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梁政委]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梁政委]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梁政委]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硕士毕业论文.pdf
格式: Adobe PDF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